第一百六十九章 出知青州(1 / 2)





兩天後。【,無錯章節閱讀】

一道詔書從禁中發至政事堂。

【真宗文明章聖元孝皇帝,紹隆景業,馴至治平,睿聖之功,誠超逾邃古,忠賢之左,亦協讚於大猷…………

太尉、贈太師、尚書令王旦,踐歷台樞,將二十載,讚弭兵之論,興曠世之儀,紀律用張,方夏鹹乂,藹然令德,洽於民瞻。

忠武軍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贈中書令李繼隆,舊勛之門,克嗣前烈,沉毅有勇,倜儻好謀,從幸澶淵,實總兵要,奮威卻敵,厥功茂焉。

並宜列大室之庭,預大烝之享,冀昭盛烈,允協舊章,當並配享真宗皇帝廟庭。】

當王曾看到這份詔書,他瞬間明白了,為何已故的嶽父沒有被提名其中。

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

前些日子,他的行為,定然被宮中人知道了,以致於嶽父受到了牽連,失去了配饗的位置。

念及至此,王曾頓時覺得羞愧不已。

嶽父執掌相印期間,國家盛治,焚封妃之詔,格人主之私,請遷靈州之民,以奪西夏之謀,無愧於宰相之任也!

並且,嶽父還是真宗的潛邸舊臣。

如果沒有意外,以嶽父之功,絕對能配享殊榮。

結果卻因為他,失去了青史留名的機會。

良久。

王曾喟然長嘆,緊接著,他做出了一個決定,一個重大無比的決定。

次日。

王曾自請罷相的詔書呈入了禁中。

雖然他自請的理由是身體抱恙,但這擺明了是藉口,明明前兩天好好好地,怎麼可能突然惡疾?

所以,此次自請罷相,不過是『抗議』配饗廟廷的詔書。

當然,王曾確實有這個意思,但這並不是最主要的,他自請罷相,更多是因為覺得心灰意冷。

宋朝以孝治天下,李沆雖然不是王曾的父親,但作為李沆的女婿,卻親手葬送了嶽父配饗廟廷的機會。

這一點,王曾無法原諒自己。

自請罷相,既是抗議,也是對他自己的懲罰。

寶慈殿。

劉娥看到王曾的上疏後,二話不說,直接將奏疏原封退了回去。

這一次,她沒有和李傑商量。

縱觀新年之後,這也是劉娥第一次繞開李傑,單獨處置朝政。

哪怕她對王曾有著諸多不滿,可也沒到罷黜王曾的地步。

不論怎樣,王曾確實是一個直臣,朝廷需要這樣的人。

如果王曾倒了,又有誰能製衡丁謂?

僅憑呂夷簡?

怕是不能,畢竟,呂夷簡資歷尚且不足。

如今,呂夷簡轉遷至參政還不足一年的時間,即使他能力強乾,也無法再次晉升。

呂夷簡暫時無法晉升,另外一個參政任中正,也是不能提拔的。

任中正是丁謂一係的人,提拔他的話,和讓丁謂擔任獨相有何區別?

沒有!

固然,國朝是有獨相的例子,比如至道三年(997)至鹹平元年(998),執掌相印的便隻有呂端一人。

再比如,鹹平三年(1000),張齊賢罷相,彼時,李沆便成為了中書中唯一留任的宰相。

但這兩個例子都有一個共同點,他們單獨任相的時間都很短。

呂端的時間稍微長一點,大概有一年多的時間,而李沆單獨任相的時間則很短,僅有四個月。

另外,呂端和李沆也都是自請罷相的。

趙宋君主是什麼德行,文臣們心裡都清楚的很,單獨執掌相印,權力確實足夠大。

真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也!

但相應的,風險也大,永遠不要懷疑帝王的猜忌之心。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