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一十五章 各懷心思(1 / 2)





政事堂。

「今日召集大家來此,為的便是議一議鹽法之事。」

說著,丁謂伸手指了指擺在前方的幾分劄子。

「眼前這幾份劄子便是呼聲最高的幾種辦法。」

「其中,本相以為章郎中提出的鈔引發最是合宜。」

經過幾天的收集,無數的劄子呈到了中書,這其中,既有堅持入中製度為主的,也有堅持折支製為主的。

同時,還有人建議實行如茶法一樣的分銷製、承包製。

更甚者,還有人提出自由貿易製度,即放開官賣,食鹽全由商人販售,官方隻需收稅即可。

也就是現在的言論相對比較寬鬆,如果放在某些辮子朝,僅憑這種發言,丟官怕都是輕的。

而在繁複的改製中,丁謂最欣賞的便是由祠部郎中、權度支判官章得象提出的鈔引法。

何謂鈔引?

即鹽引!

具體做法便是,設立或者以原有的機構為主,專門負責管理鹽鈔,不論是印刷,還是售賣,皆由此機構負責。

商人若是想請鹽,或是以現錢,或是以金銀折博,或是以沿邊入中糧草。

簡而言之,不論以何種方式,商人最終拿到手的便是鹽引,然後再以鹽引去兩池請鹽。

鹽場,隻認鹽引,不認人。

如此一來,鹽引也就成為了一種有價值的憑證。

其實,章得象之所以提出鈔引法,也是收到了蜀中交子的影響。

交子出現的原因是什麼?

便利!

解決了大宗貿易時,錢財攜帶難的問題。

交子做的到的事?

鹽引也能做到!

並且,鹽引更權威,因為鹽引乃是大宋官方印刷的憑證,由朝廷登記在冊的!

另外還有一點,鹽引不止是憑證,它還能換到相對應的鹽!

眾所周知,鹽利甚厚!

有鹽作背書,商人對鹽引的接受程度,肯定會很高。

當然。

章得象也意識到了鈔引製的缺點,而且是重大缺點。

此物,不能濫發,超發!

一旦發出的鹽引超過了實際產出,必然會引發擠兌的浪潮,若真到了那時,鹽引製度隻怕會成為禍國之策。

關於這一點,章得象也在奏疏中寫到了,並且是著重描述。

不過,以上隻是丁謂欣賞的表層原因,他真正重視的是『鹽引』的價值問題。

如果鈔引製真的能夠實行,那麼在某種意義上,『鹽引』就約等於錢。

錢,乃國本也。

但鑄錢卻不是一件輕鬆的事,開礦、冶煉、鍛造等等,唯有經過一係列的環節,銅、鐵才能變成錢。

然而,相比於鑄錢,印發『鹽引』的難度就低上了很多。

二三十名工匠,一天就能印出百萬緡錢的『鹽引』。

如此一來,便有了操作空間。

商人是難以統計出朝廷每年產出多少鹽的,這個數字,隻有朝廷知道。

發多少『鹽引』,也是掌握在朝廷手中。

隻要『鹽引』能夠得到廣泛認可,朝廷若是缺錢了,便可以少量的超發『鹽引』,以此來解決財政不足的問題。

比如這一次,倘若現在有了『鹽引』,且商人也認可,三司完全不用削減百官的俸祿。

隻要令負責發放鹽引的機構,多印一部分『鹽引』即可。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