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二十四章 重策論(1 / 2)





正旦。【Google搜索.com】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

朝中大臣期望中的『還政』詔書,並沒有如期而至,反倒是觀政製度的詔書頒行天下。

【推薦下,換源app追書真的好用,這裡下載大家去快可以試試吧。】

天聖二年進士科及第的舉子,不再直接授官,而是由流內銓進行差注,將新科進士分配到各個崗位進行觀政。

毫無疑問,觀政製度的實行,打破了宋朝固有的體製。

並且,觀政製度從提出到推行的速度,也遠超旁人的想像。

按照過往的標準,一項新的製度如果要施行,不討論個一兩年的時間,是無法通過的。

然而,對於這種低效的行為,李傑確實有無法忍受。

大宋如今最需要的便是降本增效!

冗官,已然初現端倪。

如果繼續保留某些潛規則,行政效率隻會越來越低。

呂府。

參加完宮中的晚宴,呂夷簡滿懷心事的回到了府中。

突然頒布進士觀政的事,無疑讓他很是氣餒。

但,還是那句話。

麵對如此強勢的官家,他又能如何?

難道直接辭官嗎?

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他隻得服從。

時至今日,呂夷簡愈發的摸不透官家的心思了。

官家為何要如此迫切的讓進士觀政?

在他看來,這是完全沒有必要的事。

或者說,根本沒必要那麼著急。

進士是否需要觀政,而今朝野內外並沒有形成共識。

天下,非一家一姓之天下。

官家難道就不怕讓天下士子寒心嗎?

其實,也不怪呂夷簡無法理解,站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結論自然不一樣。

在李傑看來,士大夫並不是國民統治的基礎,雖然政令最終需要士大夫執行。

但王朝延續的關鍵卻不是士大夫,而是民,真正的民。

不是士大夫口中的『民』。

士大夫口中的民,指的並不是老百姓,而是士大夫自身。

因此,李傑雖然在意士大夫階層,但在意的程度,也就那麼一回事。

不僅如此,李傑直接推行進士觀政,也是為了進行一次實驗。

他倒要看看潛伏在流膿之下的牛鬼蛇神。

最好的情況,莫過於這些牛鬼蛇神主動跳出來。

主席曾經說過,打掃乾淨屋子再請客。

內部穩定,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

如果內部不穩,縱使國力再怎麼強盛,最終也難逃衰亡的命運。

正月初五。

省試知舉官的名單正式出爐,以翰林學士魯宗道權知貢舉,知製誥宋綬、陳堯左,祠部郎中章得象同知貢舉。

此份名單一出,嗅覺敏銳的人頓時嗅到了不同的味道。

早在真宗在位期間,魯宗道便主張科舉兼采策論,直到現在,魯宗道依然是如此認為。

官家點名由魯宗道擔任貢舉官,顯而易見,寇準一直宣揚的改製問題,很可能會成為事實。

哪怕朝廷沒有明確新的取士標準,但毫無疑問,改革的小火苗已經燒了起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