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二十七章 王曾的本意(1 / 2)





王曾是一個傳統的文人士大夫,哪怕被貶了官,他仍然不忘國事。

不出意外,今歲的新科進士大部分都會派到地方。

對於這些剛剛入仕的新人,王曾毫不懷疑他們的忠心,但他們也可能會成為不穩定的根源。

治大國如烹小鮮,火候太急了,不行,太弱了,也不行。

該大時大,該小時小,才能做出一鍋鮮美的魚湯。

分寸的把握,尤為重要!

而這,恰好是新科進士缺少的東西。

凡事都具備兩麵性,尤其是地方官,作為最接近百姓的親民官,難處很多。

偶爾也會用上一些看似不合適的策略。

當然,其中肯定不乏中飽私囊的貪官汙吏,但王曾堅信,那隻是少數,絕大多數官員還是心係朝廷,心係百姓的。

不能因為幾顆老鼠屎,便全盤否定所有人的。

這樣對那些兢兢業業的官員,不公平。

為國為民的官員,需要監督嗎?

什麼樣的人,需要監督?

唯有那些道德水平低下的官員,才需要監督。

況且,朝廷本來就有地方監司,現在又多加了一層。

如此一來,進士觀政的用意還需要多說嗎?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其實,王曾理解帝王的猜忌心。

歷代帝王大多都有一個共同點,總覺得有人想害自己,想奪權,想顛覆自己的統治。

五代時期的遺毒,更加加劇了此類想法。

太祖、太宗、真宗,莫不是致力於分割相權、軍權,如此做法,既是穩固趙宋的統治,也是為了終結亂世。

因此,哪怕文人的權力被變相了壓製了,也沒有引起大規模的抗議。

但到了官家這一代,趙宋的統治基礎已經足夠穩固,眼下,已然不需要層層監督。

適當的鬆綁一些,也許會更好。

冗官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信任的缺失!

所以,為了穩固政權,一層又一層的監督就被套上了。

王曾很擔心,如果長此以往的話,君臣關係很可能會越來越緊張。

孟子雲,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

君主無法百分百的信任臣子,臣子又如何百分百的回報君主?

顯然,王曾是崇尚以德治天下的,教化才是重點。

此時,王曾還不知道,他馬上就要換位置了,他的那封奏疏給了李傑一個感覺。

王曾是不是覺得自己很好忽悠?

不然的話,王曾為何呈上一份罷殿試的奏疏?

殿試固然是缺點,但殿試卻經受住了歷史的考驗,終宋一朝,除了諒陰期和特恩之外,殿試從未取消。

明清也是一直沿用三級科舉製度。

哪怕到了廢除科舉的年代,科考的餘韻仍在回響。

學習改變命運,就是最好的印證。

……

……

……

政事堂。

看到宮中最新傳出的手詔,呂夷簡的嘴角不由露出一抹苦笑。

【知青州王曾,改知兗州】

雖然青州和兗州都是古九州之一,但到了宋初,青州和兗州的地位卻出現了明顯的變化。

和青州相比,兗州要稍遜幾籌。

所以,縱使這份任命是平級調動,但其中貶黜的意思卻很明顯。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