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高邦佐自縊、羅一貴自刎、五監軍(1 / 2)





高邦佐自縊

高邦佐,字以道,山西襄陵人,在萬曆己未年(公元1619年)考中進士,被授予壽光知縣之職。他積極招撫流離失所的百姓,被譽為山東良官第一人,曾擔任戶部主事,後來被外派至永平任職,官至副使,負責天津地區的軍事防備,再升任陝西參政。因家人去世,丁憂歸鄉守喪,守喪期滿後被任命為薊州兵備官員,不久因個人原因請求辭職歸鄉。適逢遼東戰事緊迫,朝廷命他以參政兼僉事的職務,分巡東寧。然而,由於遼東經略、巡撫之間不和,加上蒙古部族內亂,遼東形勢岌岌可危。高邦佐無奈之下,寫下奏文請求辭職,獲得批準。

然而,正月二十日,後金軍已經渡過三坌河,廣寧官吏紛紛逃走,許多人勸高邦佐也向西逃走,並認為以辭職之身,可以不必赴死。高邦佐說:“隻要我還身在任上一天,就是一天臣子。如果我苟且偷生逃入關內,有何麵目去見天下士人?”於是他寫信與母親太淑人(明朝對正、從三品官員的妻子、母親的封號)楊氏訣彆。

他命兩名仆人帶著一匹馬逃往鬆山,向遼東經略請求援助。高邦佐深知局勢已無法挽回,親筆寫下一封信,命家仆帶信回關內。信中大致寫道:“我奉命分巡廣寧,家中縱使有年逾九旬的母親,我也割斷衣襟毅然出山,到任後,飲食起居全然廢棄,一心隻想迅速肅清敵軍,報效國家君父。沒想到上天不願定紛止亂,三坌失守,我隻能以死殉國。除了向西叩拜皇恩、向南拜彆母親,然後在公署自儘以表明臣子節操外,隻剩下隨我上任的兩名家仆。我遣送他們回原籍報信。考慮到他們可能在關卡受阻,我為此出具了印批,請求予以放行。”

隨後,高邦佐整冠束帶,恭敬地拜了兩拜,以官印和綬帶自縊而死。兩名仆人高永、高厚不忍主人獨自赴死、沒有仆人陪伴在地下,痛哭著爭著要陪死。高永將信交給高厚,抱著高邦佐的屍體痛哭哀嚎,然後攀上綬帶自縊。此時,敵軍即將逼近,遼東經略命人點火將高邦佐、仆人的屍體及公署一起焚燒,但來不及給高厚開具過關憑證。

高厚當時年僅十九歲,武官盧科感念高邦佐的恩德,離家護送高厚入關。朝廷追贈高邦佐為光祿寺卿,再追贈為大理寺卿,賜諡“忠節”,給予祭葬,蔭封一子為錦衣衛世襲百戶,並建立祠堂予以祭祀。對忠義仆人高永,朝廷給予優厚撫恤,賞銀二十兩。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