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孫承宗殉節(1 / 1)





孫承宗殉節

孫承宗,字稚繩,號愷陽,北直隸高陽縣人,萬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考中進士,殿試位列第二名。萬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主持選拔了包括錢謙益在內的眾多人才。乙卯年(公元1621年),出任應天府主考官。天啟年,孫承宗升任為少詹事,到了天啟二年,他又被晉升為禮部右侍郎,不久之後又被調任為兵部尚書,並兼任東閣大學士。

當時正值二月十二日,廣寧淪陷,王在晉接替熊廷弼擔任遼東經略,建議在山海關外八裡鋪構築重關,認為即使外關被攻破,內關還可堅守,同時可防止外關守軍潰逃。這項工程預計動員工人兩萬餘人,耗費資金達百萬兩白銀,還不包括城樓及其他設施的費用。孫承宗反對這一提議,認為守護寧遠正是為了守護山海關,如果退守到關內,永平等地將會受到動搖,京城也會受到嚴重威脅,屆時局勢必將大亂。八裡鋪距離山海關不到三十裡,這樣做等於將山海關置於孤立無援的境地。因此,這項築城工程被取消。

孫承宗主動請求前往邊疆巡視,皇帝親自在宮門為他送行,並賜給他佩劍和蟒袍。孫承宗上任後,積極開展了屯田築堡、招募流民的工作,成功招攬了一百萬流離失所的百姓,訓練出了五萬精兵。曆經四年努力,他拓展疆域四百裡。然而,魏忠賢及其黨羽因畏懼孫承宗的實力和影響力,誣陷他偏袒東林黨人。天啟五年(公元1625年),孫承宗被迫辭職退休,回到了故鄉。

崇禎二年(公元1629年),清兵入侵,孫承宗被重新啟用恢複原職。辛未年(公元1631年),孫承宗十七次上疏請求辭官退休,皇帝賜予他金幣,並允許他乘坐驛站馬車返鄉。他堅決反對妥協求和的策略,這一立場與當時樞密院官員熊明遇以及首輔周延儒的意見相左。十一月十二日,清兵逼近高陽城,孫承宗率領本地鄉紳堅守城池,但因城牆低矮脆弱,外來的援軍未能抵達。清兵晝夜圍攻,城內箭矢石塊耗儘,無力再支撐下去。孫承宗堅守北門,對家人說:“我將死於此地,你們各自逃生吧。”家人都圍繞在他身邊哭泣,不忍離去。城破後,清兵將孫承宗帶走,帶入城南的清軍大營。孫承宗在地上鋪上葦席,朝著京城的方向叩頭,催促執行絞刑的人趕快動手,最終英勇犧牲,享年八十歲。他的子孫共有十九人,也都奮力抵抗直至戰死。此事上報朝廷後,崇禎皇帝極為悲痛。但當時薛國觀阻止給予孫承宗應有的撫恤和哀榮。很久之後,南明朝廷追贈孫承宗為太傅,諡號“文忠”。

孫承宗麵容剛毅,鐵麵劍眉,胡須濃密飛揚,聲音洪亮如鼓鐘,震撼人心。他二十多歲還是舉人的時候,就曾遊曆邊疆,熟知地理要塞。當時在朝廷近旁服務的侍官,大多低調謙遜,被稱為“女兒管”,唯獨孫承宗不同,他在講學和進諫時,言語激昂,直抒己見,坦率真誠。孫承宗所著的文集共有一百卷,還有吊唁二十五位忠烈之士的詩篇流傳於世。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