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孫士美深州自刎、(1 / 1)





孫士美深州自刎

孫士美,號澹如,來自南直隸清浦地區,自小就展現出超群的智慧,讀書速度快得驚人,能夠一目十行,每當談論到唐代的英雄張巡(又稱張中丞)和宋代的李芾(又稱李侍郎)等古人時,他都滿懷敬仰和欽佩之情。他的父親孫訥也常常鼓勵他說:“凡是立誌成為英勇壯烈之士的人,都應該有這樣的決心和行為。”

天啟辛酉年(公元1627年),孫士美通過了鄉試,但獲得了舉人的資格。此後,他多次參加了進京參加會試的公車之旅,但每次都未能通過會試,未能獲取進士的功名。麵對屢次的挫折,孫士美憤慨地說:“真正的英勇之士豈能僅僅以科舉及第為樂呢?倘若有幸擔任哪怕是最微小的官職,能夠以此回報國家和親人,也算是基本不違背自己平日以古代賢人為楷模的初衷,內心也就滿足了。當今世上,難道就沒有士大夫雖然在科舉考試中名列前茅,登上高位,卻一生庸庸碌碌,沒能有所作為,最終與那些平凡無聞的人沒有什麼區彆嗎?”

最終,孫士美以孝廉身份參加選拔,被任命為安徽省舒城縣的教書官教諭。任職期間,除了教授學問、考核學子外,他還嚴格自律,不涉絲毫私利。舒城雖小,但它位於江淮之間的交通要道,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甲戌年(公元1634年)正月,賊軍南下渡過黃河,江北地區陷入長期恐慌。賊軍相繼燒毀了正陽,距舒城約二百多裡,接著又圍困了六安,距離舒城僅百裡之遙。很快,賊軍逼近舒城,而此時舒城縣令正在前往淮地拜見上級的路上,當地百姓驚恐不安,鬥誌渙散,沒有堅守的意誌。孫士美親自率隊,頂著箭矢飛石,督戰堅守,從最初的混亂到最後擊退起賊軍,總共曆經七十多天的艱苦鬥爭。廬州下轄的八個縣,六個城池都有堅固的城牆和護城河,儲存了大量的糧食,並有士兵駐守,而舒城就像孤島一樣,雖然處於交通樞紐的位置,卻兵力薄弱、糧食匱乏。然而,在孫士美的領導下,舒城最終得以保全,沒有淪陷,沒有步上廬州、巢湖的後塵,這是孫士美的功勞。

丙子年(公元1636年),鑒於孫士美的突出貢獻,他被提拔為深州知州。到了戊寅年(公元1638年),此時滹沱河河水漲溢,敵軍三萬之眾逼近深州並在城外紮營。十三日晚上,孫士美率領勇士段容嗣等人突襲敵營,成功斬殺了敵軍首領。十四日,敵軍加強了攻勢。十五日早晨,敵軍出動了幾十輛雲梯車,試圖從城東南方向攀登城牆。孫士美再次督戰,指揮士兵奮勇抵抗,殺傷了不少敵人。雖然敵軍攻勢一度受挫,但突然以火箭點燃城樓,大火熊熊燃燒,煙霧彌漫,致使守城官兵視線受阻,無法辨明方向。趁此機會,敵軍加大了攻城力度,最終深州城被攻破。

麵對失敗,孫士美麵向北方恭敬地拜了兩次,隨後在城內的蕪蔞亭揮刀自刎,以身殉國。此刻,他的父親孫訥正在官署之內,年過七旬,聽到兒子的死訊後,不禁感歎道:“我一直教導兒子要踐行忠孝之道,實際上忠孝兩者是相輔相成的,為國儘忠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儘孝。現在,雖然我未被授官,但我作為兒子的父親,也算是朝廷的臣子。如果不以死明誌,怎麼對得起君王,又怎麼對得起我的兒子呢?”很快,孫訥也被害。孫家共有十五人在此次戰亂中喪生。朝廷得知孫士美父子的英勇事跡後,追贈他們為太仆寺卿。

譯者注:1.“秉鐸”,指擔任儒學教官,如訓導、教諭等,負責教育地方生員,管理學校教育事務。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