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舊金山(1 / 2)





甘國陽一口氣吃掉了半隻燒雞,一碗雲吞,兩份麵條,三個蝦餃,四個叉燒,還喝了五小杯檸檬茶,才略顯滿足地擦了擦嘴,打了個嗝。

“爸,你廚藝好像又進步了。”

甘有為見兒子胃口這麽好,懸著的心終於徹底放下,能吃說明身體沒有太大問題。

“不是爸廚藝進步了,是你餓了。要不要再吃一點?”

“不了吧,也不能吃太飽,再說這是店裏的飯菜拿來賣錢的,吃太多不好……”

站在門口的堂叔甘有堂進來,歎了口大氣,道:“吃吧吃吧,國陽你多吃點,反正吃不掉放在後廚也是壞掉啦~你看看,這大中午的,一個人都沒有。這店才開了半年,生意就差成這樣。有為,真是對不住,把你從大陸招過來,引你進火坑。”

甘有為連忙擺手,道:“是我自己想來的,再說你們找我來時也沒誆我,直說店裏經營艱難,需要一個有拿手活的廚子。我一身技藝,自認為可以力挽狂瀾,哪知道……”

“哪知道這老美山豬吃不了細糠!用料足,手藝好的飯菜他們吃不慣,舍不得!就他娘喜歡吃唐人街的炒雜碎!我乾!”

甘有堂接上話茬,兄弟二人皆愁眉不展,為了門庭冷落的生意和每個月不菲的租金而發愁。

甘炳光、甘有堂父子二人在美打工十多年,老頭一直在唐人街中餐館做總廚,甘有堂則為餐廳做管理。

他們攢下一些積蓄,想著結束打工生涯,做一回老板,有一家屬於自己的餐飲店。

經熟人介紹,租下了這間位於田德隆區鬨市口附近的店麵,半年前裝修完畢開業大吉。

這間鋪麵的東主是唐人街一個廣東人,叫陳耀明,開店之前將這地段吹的天花亂墜,說風水好,是田德隆區最繁華的區域,住客、遊客、白領都很多,生意絕對差不了。

五年租金,一年就能回本,後麵都是賺的。

結果等到開業才發現,這地方的確位於繁華區域,住客、遊客、白領是很多,人流量充沛,他們也三番五次考察過,確實沒問題。

卻不曾想這裏流浪漢、嬉皮士、小混混也多,他們總是在飯點和傍晚成群結隊出現,在周圍遊蕩,偶爾也來這家店打秋風吃東西。

他們買不起貴的餐點飲料,總是點些便宜的炒飯、茶水,一坐就是一下午,占著位置導致一些想吃飯的遊客、白領都不敢進來。

這些人趕又趕不走,想培養成客戶群體也不可能——他們願意付點錢買吃的就不錯了。

甘家菜館的消費客戶定位是城市中產,甘炳光做了多年總廚,一心想在舊金山開一家有檔次的中餐廳,改變美國社會裏中餐是低端快餐、炒雜碎的刻板印象,弘揚博大精深的中華美食。

結果這麽多流浪者、嬉皮士,還有很多嗑藥的群體,讓中產消費者根本不敢到這家餐廳裏消費。

甘炳光秉持著中國人吃苦耐勞,堅信埋頭苦乾總能得到上天眷顧的性情和心態,堅持走中高端路線,在食材、用料上不降低標準。

他覺得酒香不怕巷子深,堅持做下去,總有一天能把口碑打出來。

靠著這點,餐廳的外送生意做的倒是不錯,增加了一些收入減少了損失。

但距離回本乃至盈利,那是遙遙無期,畢竟外送隻是補充,連租金都覆蓋不了。

餐館很快入不敷出,後廚工作量嚴重不飽和,廚子拿不到足額工資,辭職不乾,隻能老爺子親自上陣。

後廚是個力氣活,甘炳光有經驗但年歲大了,兒子甘有堂不是廚子的料,本地其他廚師一時半會兒招不到合適的,人家見店裏生意不好也不願意來。

愁眉不展時,他突然想起遠在大洋彼岸,老家甘家村有個同宗的侄子甘有為,他家是村裏的大宗,繼承了老太爺的甘家菜譜,如果能讓他來美國合夥做廚,或許有一線希望。

抱著試一試的心態,甘炳光輾轉聯係上了遠在萬裏之外的甘有為,一通遠洋電話交流後,甘有為竟答應下來,表示會帶著兒子遠赴重洋,來甘家菜館助陣。

當時恰逢中美蜜月期,根據1965年的《移民法案》和中美建交後的協議,每年有四萬中國人能赴美(大陸台灣各一半),移民的限製大大鬆綁。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