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英國軍事改革(1 / 2)





英國正在上升的窗口期,莉莉安其實是想放任不管一段時間,畢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但轉念一想,如果現在不趁著國力鼎盛時期把該做的給做完,以後後悔都來不及。

自從大英帝國名義上脫離金本位後,英鎊就已經開始貶值了,英國當時為了解決經濟問題,拿出的方案是學習羅斯福,搞以工代賑。

在整個英國的本土鋪設鐵路,修建高速公路,當時英國從世界上搜刮出了大量的財富,錢這種東西花掉才叫錢。

當資金流動起來之後,經濟危機自然也就解除了,但那隻是英國的經濟危機解除了,大英帝國的大部分地區仍然沒有擺脫貧困。

在以工代賑之後,就是英國開始透支信用增發貨幣,隨後便將錢直接送給英國的公民們,讓他們有錢去消費。

有很多經濟學家都認為這樣下去,英國的經濟肯定會崩潰,但事實是英國的確有通貨膨脹,但還在正常的範疇中。

關稅法案還是要想辦法改掉,但是莉莉安一想到那幫自治領的總督們肯定會想方設法給自己使絆子。

而這份新的法案,莉莉安交給了張伯倫,讓他想辦法談妥這件事情。

張伯倫很了解莉莉安,這件事情其實早就應該做了,隻是一直礙於國內外發生的變故,沒辦法進行而已。

法國的重新崛起,大德意誌帝國的統一,乃至克裡米亞戰爭的爆發和結果都在向英國人訴說一個結果,在未來英國的優勢可能不會像現在這麼明顯了。

第二次工業革命已經開始了,而英國雖然搶占了一部分先機,但是並不像第一次工業革命那樣,能先跑很遠一段距離。

德國和美國都是未來英國的挑戰者,英國原有的政治製度已經不適用於新的時代了。

英國是早期民主主義國家,以議會共和製為主,權利比較分散,而德國跟美國雖然製度不同,但他們都有一個穩定的政府,英國的內閣一兩年就可以換一次。

美國的總統擁有著極大的權力,在任期內可以說是呼風喚雨了,而德國則是君主製國家,君主說啥就是啥,他們的帝國議會最多隻能提提意見。

有一個權威領導集中力量才能辦大事,英國雖然有維多利亞女王,但她在政治上比較佛係,她是政客們最喜歡的立憲君主,大家的權力也都不來源於她,自然對政壇控製力比較弱。

而莉莉安可以說是英國第一個總統了,她軍政兩頭抓,最終所有任務都圓滿完成,這一切也讓所有人相信,即使是民主國家,也是需要一個權威領導的。

而現代戰爭十分的殘酷,英國的海軍雖然領先,但陸軍似乎已經趕不上時代的潮流了。

所以莉莉安給張伯倫的任務就是讓他去牽頭完成軍事改革,英國要將陸軍改造成世界一流的軍隊。

張伯倫對此也很重視,陸軍對英國的重要性已經不可為同日而語了,大英帝國逐漸走向完全整合,帝國內自治領的權力被逐漸削弱,中央政府的控製力越來越強。

未來的戰爭將不會局限於英國本土,如果沒有一支聽從英國政府指揮的強大陸軍,那將是一個十分危險的局麵。

張伯倫和幾個內閣中的鷹派達成了共識,那就是擴充軍費,將大量的資金和資源投入到軍備生產中。

張伯倫也算是半個鷹派成員了,不過他比較圓滑。

在他的不斷精挑細選之下,他找到了一個合適的人選,倫道夫·丘吉爾。

他入黨其實比較晚,最早在迪斯雷利的保守黨中辦事,後來被莉莉安看中,挖到了社民黨的內閣中。

他在內閣和下議院中展示的雄辯和才華的確有幾分丘吉爾的味道,也是個純純的鷹派,你隻能說有其父必有其子。

在社民黨政府確立未來的努力方向之後,倫道夫成了大英帝國的忠實支持者,他也開始鼓吹帝國聯邦,在他當議員的這段時間,下議院誰看到他都得繞著走。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