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九十二章:拉扯(2 / 2)





躊躇片刻,依舊是王文率先上前,開口道。

「陛下,軍府積弊經年累月,不可不徹查,但是,此事也的確乾係重大,不可操之過急。」

「何況,如今兵部尚書於謙,刑部尚書金濂二位大人,皆奉旨出京辦事,僅憑軍府,恐難以徹查清楚。」

「但是,張同知奏疏已上,若不察查,恐令朝廷上下流言四起,故而,臣以為,可暫命大理寺,中軍都督府,都察院聯合清查奏疏中涉及之人,至於徹查軍府上下,可待於謙,金濂二位大人回京之後,再詳加商議。」

這話,王文說的頗是謹慎。

要知道,按照天子的意思,肯定是想將此事按下不提的。

但是,問題就在於,在場的老大人們,是不想按下的。

這才是他們遲疑了這麼久,一直猶豫不決的原因所在。

從社稷朝局的角度來說,整飭軍府,澄清風氣,肯定是有利的,如果說整飭軍屯是急務,是為了安穩各地官軍,讓他們都能最大程度的維持生計,領到餉銀。

那麼,整飭軍府,就是從根子上,去改變如今軍中的現狀。

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五軍都督府,作為大明官軍名義上的最高機構,其中風氣不正,貪瀆庸弱,底下必然是有樣學樣,各種虛報軍功,吃空餉,欺壓官軍的行為,層出不窮也就可以理解了。

這是一個大前提,而且大概率,這也是天子沒有直接將此事否決的原因。

整飭軍府是要的,但是,誰來整飭,什麼時候整飭,是否能夠成功,才是最關鍵的問題。

現如今的殿中,他們這些人,實際上就是在這一點上,產生了分歧。

張輗和朱儀為代表的勛貴態度很明確,現在就是整飭的最好時機,由張輗牽頭,朱儀從旁輔助,憑藉兩大公府多年的底蘊,一定能夠將此事辦的妥善。

天子呢,因著邊境局勢的緣故,遲疑不定,想要拖延一番,與此同時,或許也不想將此事交到張輗的手中。

至於文臣這邊,為了打消天子可能有的念頭,也是傾向於現在動手整飭軍府,但是,他們同樣在猶豫,要不要將此事交到張輗的手中。

所以說,各方的態度不同,各有契合也各有分歧,便成了現在這種狀況。

王文的態度,基本上也是現在大多數文臣的態度,先查著,這件事一旦動起來,便可以牽製天子動兵的心思,至於主導權,暫時先不交出去,等到於謙回京,兵部有了主事人,其他各方的力量,也自然能夠釋放出來。

但是這種方法,顯然並不能令天子滿意,而且,不單是天子,一眾勛貴武臣,顯然也十分不滿。

寧陽侯陳懋直接了當的道。

「軍屯事務繁雜,如今邊境各部又在鬨事,於少保和金尚書一時之間,恐難返京。」

「難不成,他們回不來,就一直拖著不成?」

「此事乃軍府之事,即便是要查,也該由軍府主導,最多也就是兵部,都察院從旁協助便可,乾大理寺,刑部何事?」

說著話,陳懋轉身拱手道。

「陛下明鑑,軍府掌天下軍旅之事,負責天下衛所管理,事關重大,然則,自土木之役後,各府掌印官空置已久,若非如此,其中官員豈敢消極貪瀆?」

「故此,無論是要徹查清楚,還是為澄清風氣,選授軍府掌印官,皆需儘快。」

這番話,直接把目的挑明了。

倒也符合陳懋的性格,這位老侯爺雖然自從上次鎮南王一案之後有所頹靡,但是,到底是戰陣之人,骨子裡的性格,是改不掉的。

然而,論嘴皮子,在場的文臣們,明顯才更擅長。

見陳懋撕下了最後一層遮羞布,對麵的老大人們不僅沒有驚慌,反而輕輕鬆了口氣。

隨後,相互對視了一眼,內閣首輔王翱出言道。

「侯爺此言差矣,兵部掌天下武衛官軍選授、簡練之政,軍府官員,自然也屬兵部管轄之內,何況,如今軍府風氣不正,侯爺等人亦出身勳爵武臣之家,由軍府自查,何以保證公正?」

「唯有令兵部主導,軍府協同,都察院參與,如此方可保證最終結果,能令朝野上下滿意。」

這話說的倒是沒錯。

按照典製,五軍都督府負責的是軍隊,兵部才是負責武官的選授,考核。

但是這僅僅隻是名義上而已,實際執行當中,兵部選官的權力,其實更多的集中在衛所當中。

五軍都督府實際上,是不受兵部控製的,一般情況下,如果不是天子直接中旨任命,需要底下舉薦三品以上的軍府官員的話,推舉二人,一由兵部推舉,一由軍府推舉。

至於考核,正常情況下是由兵部主持,但是,五軍都督府及錦衣衛正三品以上官員,自陳功過,呈送上裁,兵部乾預的餘地非常小。

所以雖然典製上來說,隻要是武臣,兵部皆有管轄之權,但是,實際當中,軍府官員的考核,往往取決於掌印官的評價和天子最終的決斷。

可是,麵對王翱的說辭,陳懋一時之間,想要反駁,卻也不知道該從哪說起。

他總不能說,多年慣例,都不是按典製執行的吧。

如此一來,說不準對方還會反過來要求,要按照典製來辦。

不過,就在這個時候,一旁的朱儀卻忽然道。

「陛下,臣也覺得,幾位大人說的有理,於少保不在京師,由軍府一方自行整飭,恐獨臂難支,既然如此,臣以為不妨將此奏疏擱置,軍府上下官員,臣和張同知,武同知,王同知等人都可下來安撫。」

「如今邊境局勢緊張,戰事一觸即發,當此之時,正該整軍備戰,不可大動乾戈,宣府如今雖有昌平侯坐鎮,但是官軍仍有不足,故而,臣覺得應當再調大軍三萬,馳援宣府,如此,方可保邊境無恙……」

()

1秒記住網:

</br>

</br>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