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你踏馬連人都不敢殺?(1 / 2)





:[]

十一月末的天氣,再加上小冰河時期的到來,十分的寒冷。

而明軍這邊又有命令不對農民起義軍進行攻擊,所以這些大明朝廷的官兵們也懶散了下來。

這麼冷的天氣,讓他們時刻的盯著那些農民起義軍的動向確實是讓人難受。

就在大明朝廷的官兵們放鬆了警惕、散漫了軍紀的時候。

那些農民起義軍就已經開始悄悄的借助冰麵,橫跨黃河了。

等大明朝廷的官兵們反應過來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

原本被他們圍困住的農民起義軍們已經走了個七七八八,留下來都是一些傷員或者是老弱病殘。

農民起義軍真正的主力部隊,都早已經橫跨黃河進入中原腹地了。

本來已經做好了嚴密的圍剿,這些農民起義軍是跑不掉的。

就算不能夠全殲,那也會將這些農民起義軍剿滅大部分。

剩下的估計都是一些漏網之魚而已,也不會翻起多大的浪花。

而且這些被他們給包圍的農民起義軍乃是最大的幾股,甚至可以說整個西北的農民起義軍的核心部隊幾乎全在這裡了。

隻要將這裡的農民起義軍給殲滅,那西北局勢就可以得到緩解了。

再說現在的大明,全國各地都在鬨民變。

隻要將西北這股鬨得最凶的農民起義軍給打下去,那肯定能夠強有力的震懾其他地方的百姓。

也能夠大漲大明朝廷的顏麵,提振朝廷官兵的士氣。

所以,對於這些農民起義軍大明朝廷不可謂不重視。

可是沒有想到,這些農民起義軍居然會詐降。

而且好巧不巧,偏偏在這個時候黃河居然凍上了,給了這些農民起義軍逃生的機會。

先有他們這些農民起義軍詐降,後有黃河冰凍。

這簡直就是天助這些農民起義軍。

大明朝廷的軍隊心中很清楚,要是讓這些農民起義軍給跑了,那他們就前功儘棄了。

隻要讓他們越過了黃河,那就是一馬平川。

周圍的地形將再也沒有山丘、河流可以借用了,到時候想要圍剿這些農民起義軍簡直難如登天。

最重要的是,黃河那邊可是中原腹地。

相比起西北地區的貧瘠,中原腹地那絕對是大明王朝核心的核心。

得中原者得天下,這句話絕對不會是空穴來風。

不然也不會出現逐鹿中原這個詞。

中原腹地向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

這裡就是大明王朝的核心,如果這個地方失守,那隻怕大明王朝也隨時會被顛覆。

總之,不管怎麼樣,那些農民起義軍進入到中原腹地。

這是大明朝廷最不願意看到的事情。

朝廷那邊要是知道了,那對他們肯定是免不了責罰。

可是,正是因為天氣寒冷,上麵又沒有命令說要對那些農民起義軍進行攻擊。

所以他們這些大明朝廷的官兵們便也疏於監視了,這才讓那些農民起義軍有了可乘之機。

等他們發現的時候,大部分的農民起義軍已經越過了黃河。

這一走就一發不可收拾了。

雖然他們趕緊的追了上去,但是卻沒有任何的作用。

這些農民起義軍進入中原腹地之後,完全就沒有辦法進行圍剿了。

大明朝廷在後來雖然又加大了力度,也增派了兵力,但是依然是無功而返。

對於這些已經進入中原腹地的農民起義軍,大明朝廷這才開始真正的擔心了起來。

這是大明朝廷的對於李自成和張獻忠那些人的第一次錯失良機。

本來已經將他們給包圍了,隻要雷霆出手就一定能夠剿滅這些農民起義軍。

至少也能徹底將他們給打散,讓他們不再形成氣候,對大明朝廷構不成威脅。

可是,明軍的主將和監軍太監們卻又一次的輕敵了。

在李自成和張獻忠等人接受招安的時候,居然真的就停止了進攻,反而去請示朝廷。

這中間貽誤的戰機,給後麵的大明帶來了極大的影響。

說回來,這也得怪當時的明軍主將和監軍太監。

居然第一時間想到的是招降,而且還是在大優勢下進行招降,而不是殲滅。

不知道這是朱由檢的意思還是東林黨的意思。

如果當初下的命令是格殺勿論的話,估計李自成和張獻忠等人也就在這一場圍剿裡麵直接領了盒飯了。

哪有後來的那麼多破事。

這簡直跟當初的朱允炆讓人彆殺朱棣,讓他擔上弑殺叔父的名聲有一拚。

這種指揮上的低級錯誤,犯了這一次,後麵就再也沒有改過的機會了。

因為農民起義軍進入了中原腹地之後,大明朝廷就不好掌控了。

這些農民起義軍在進入了中原腹地之後,不斷地流竄著。

因為中原腹地相對來說比較富庶,所以他們這些農民起義軍很快就恢複過來了元氣。

甚至還壯大了不少自己的勢力。

一路上,這些農民起義軍不停的攻克城池,用城市裡麵的糧食和武器來壯大自身的力量。

很快就形成了更加強大的戰鬥力,讓大明朝廷更加的難以對付起來。

因為這些農民起義軍開始橫掃中原腹地,也讓大明朝廷和東林黨們真正的察覺到了危機,感到了害怕。

接下來的幾年內,大明朝廷對於這些農民起義軍的打擊力度越發的大了起來。

不斷地投入大量的兵力和精力開始對這些農民起義軍進行圍剿。

朱由檢剛開始登基的這幾年,除了誅殺魏忠賢之外,幾乎所有的精力都是應付在這些農民起義軍身上了。

在大明朝廷不計成本的層層加壓之下,幾乎是動用了朝廷所有的資源,開始對這些農民起義軍進行圍剿。

雖然這些農民起義軍難纏,但是依然被大明朝廷抓到了機會。

崇禎七年五六月間。

以張獻忠為首的幾股農民軍大約四萬餘人在漢中府以東的山區被明軍將領陳奇瑜率領的官兵包圍。

由於是山區,地形狹窄,根本不適合大部隊作戰。

而且在地形上,是大明朝廷的官兵這邊占優。

他們依托於地形的優勢,將張獻忠所率領的農民起義軍幾乎給包圍的水泄不通。

而張獻忠帶領的農民起義軍在這種包圍之下,麵臨全軍覆沒的境地。

就在這些農民起義軍插翅難逃的時候,曆史又一次重演了。

張獻忠派人前來交涉,提出願意接受朝廷的招安。

隻要朝廷這次放過了他們,他會將所有的農民起義軍解散。

讓他們回家老老實實的種地。

不知道張獻忠是怎麼想的。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