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八十七章 朝堂論辯(1 / 2)





內閣,俞士悅等人站在公房當中,看著臉色肅然的懷恩,心中也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

要知道,近些日子以來,像是傳旨這種事情,懷恩基本上已經不親自過來,而且派司禮監的兩個小內侍來負責了。

這次,他親自過來,可見要傳的旨意非同小可。

不過,儘管心中已有預料,可等到他們聽完了旨意之後,還是一陣發愣。

“懷恩公公,陛下真的是這麽說的?”

眼瞧著底下一乾內閣大臣麵麵相覷,懷恩卻一副意料之中的樣子,又重複了一遍,道。

“陛下旨意,命刑部追查杜寧供詞是否屬實一事,並有旨意昭示群臣,國有法度,上下有別,朝廷上下,君臣百姓,需各安本分,恪守其責,此方為社稷興隆之道,天下安寧之本也!”

天子讓陳循入詔獄探望杜寧的事,並不算是什麽秘密,而陳循從詔獄出來之後,神情十分低落,對於談了什麽內容,卻絕口不提。

這幾日下來,朝中多有猜測,直到今日,懷恩帶來了杜寧的供詞,按理來說,這份供詞理當送到刑部,但是,讓內閣眾臣沒有想到的是,他們隻是試探性的提了一句,懷恩就大大方方的把供詞的內容告訴他們了。

這個舉動,再結合天子將供詞交給刑部核證的舉動,其實便能看出很多東西,而天子似乎還覺得不夠,於是,才有了後麵這些話。

雖然說,看似這些話並沒有提及到杜寧一案,但是,既然天子將其放在了一起,那麽後麵的這些,明顯就是對案情的態度。

這一連串的話,總結下來,其實就幾個字,恪守法度,安分儘責。

杜寧的案子,如今舉朝矚目,如果說這份供詞屬實的話,那麽,大概率會在朝堂上引起激烈的議論。

要知道,朝堂上的事,很多時候不僅要講法理,還要講情理,杜寧的舉動固然是違背了朝廷法度,但是,卻也並非不是情有可原。

杜寧一案,又牽扯到開海一事,這件事情用好了,或許會成為開海的助力,但是在如今朝堂大方向堅持祖製的情況下,很有可能反過來變成攻擊開海的手段。

而天子的意思其實也已經很明白了,所謂恪守法度,安分儘責,其實就是在斥責杜寧自作主張,認為他沒有安守本分,儘忠職守。

更重要的是,這道旨意,明顯是下給朝中眾臣的,這就意味著,這即將又是一次,天子對臣下的訓誡。

不過,這種訓誡在如今朝堂正為開海而吵的不可開交的情況下,又會最終如何走向,隻怕沒有人能夠預測……

數日以後,終於迎來了新一次的早朝。

和平時的朝會不同,今日的朝會,要廷議此前戶部所奏的開海一事。

這件事情在京城發酵了許久,如今,總算是要在朝堂上見真章了。

在禮官的指引下,眾臣行禮之後,便由戶部上前,再次陳述了開海的理由和相關的措施,這段時間下來,戶部也沒有閒著,如今拿出來的這份章程,較之之前完善了許多,但是大體上的理由和思路依舊不變。

待戶部陳述結束之後,首當其衝站出來的,便是禮科的給事中葉盛,和眾人所預料的一樣,葉盛的第一條攻勢,仍然是祖製。

“陛下,海禁之製,乃太祖皇帝所立祖製,戶部所言海貿之事,雖名為並不更易祖製,但皇店遠在京城,所謂皇商,實則便是委托民間商賈而已,如此舉動,則海禁廢弛,已在眼前。”

所以說,朝堂上就沒有傻子,戶部玩的把戲,其實不過是掩耳盜鈴罷了,聰明人一看就知道是怎麽回事。

隨後,葉盛繼續開口,道。

“太祖立海禁,本意乃是為海疆靖寧,百姓安穩,海禁若開,勢必會有諸多百姓棄農從商,而海外諸國,限山隔海,僻在一隅,似安南,占城,真臘等國,朝貢賞賜互通有無,皆賴海禁,若海禁廢弛,盜賊橫行,民間貿易頻繁,則必生事端,我太祖,太宗,仁宗,宣宗數朝,皆以海禁為邦寧之本,豈可擅自更易,臣以為,戶部所言,萬不可準,還望陛下明鑒。”

作為科道年輕一輩的代表人物之一,葉盛還是有點東西的,他對戶部的駁斥,並不單單停留在海禁是祖製這一條上頭,而是深入的剖析了海禁政策的來源和好處,最後用曆代先帝厲行海禁的舉措作為結尾,這一整套言論下來,可謂是環環相扣,義正言辭,不少朝中大臣都紛紛出言附和。

當然,這僅僅隻是個開始而已,隨著葉盛的出言,戶部這邊,也同樣有官員站了出來,不過,讓眾人有些意外的是,這個人竟然是戶部主事餘子俊。

這位餘大人的名聲,在官場當中倒是不小,景泰元年殿試的探花,被天子親自點卷,隨後入戶部觀政,深得戶部尚書沈翼的賞識。

近段時間以來,有消息稱,這位餘大人即將被調往福寧州任知州,算是一個不大不小的擢升,據說,吏部已經在擬調令了,過不了多久,聖旨一下,他就該啟程出京了。

按理來說,這個時候,他理當是低調謹言才對,而且,再怎麽說,餘子俊畢竟剛入官場數年而已,跟如今殿中的大多數官員相比,都算是後輩,讓他出麵代表戶部駁斥其他人,真的能行嗎?

不少人將疑惑的目光,投向了一旁的戶部尚書沈翼身上,但是,這位老大人卻八風不動,好似什麽都沒有發生一般,平靜的旁觀著殿中的一切。

於是,餘子俊在殿中站定,麵對朝堂上下的審視,落落大方的開口,道。

“陛下,臣以為,葉大人所言並無道理。”

“戶部此奏,並非要擾亂海禁,而是要同海外諸國加強聯係,葉大人既知太祖所纂皇明祖訓列十五不征之國,自當知曉,太祖為何將其列為不征……”

不得不說,餘子俊還是有幾分能耐的,葉盛把皇明祖訓搬出來說是事,那餘子俊就同樣用皇明祖訓回擊他。

“……四方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不自揣量,來撓我邊,則彼為不祥。彼即不為中國患,而我興兵輕犯,亦不祥也。吾恐後世子孫倚中國富強,貪一時戰功,無故興兵,致傷人命,切記不可……”

“此為皇明祖訓之言,葉大人尋章摘句,無非是想說明,若交往頻繁,則爭端必起,然則祖訓已有明言,若彼擾我邊,則彼為不祥,我朝廷雖不自恃富強,興兵討之,然亦不懼其犯。”

“先者太宗命三寶太監六下西洋,煊赫國威,海外諸國無不仰慕我大明繁盛,愈加恭順,朝貢不斷,今戶部此奏,雖無下西洋之靡耗,卻與下西洋所求相同,皆為王道澤披天下,令我大明藩屬之國,同沐聖主恩德,敬服大明天威爾,又何來爭端?”

這番話,從皇明祖訓說到鄭和下西洋,死死的扣住煊赫國威幾個字,將開海的目的,繞到了王道二字上,不得不說是一個無比絕妙的解釋。

以王道化藩屬之國,向來是堂堂正正的手段,而且,也是被曆朝曆代的儒家若稱道的事情。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