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議立太子(2 / 2)





便是有,這等危難時刻,朝臣也不可能接受女主臨朝。

所以眼下最好的辦法,就是讓郕王真正行使監國之權。

他是這麼想的,於是便這麼說了。

絲毫都不在乎說完之後,孫太後陡然一變的臉色。

孫太後的神色的確不算好看。

她心中已經有這個預料。

但是卻沒想到,於謙會這麼直接的將她頂回來。

要知道,剛剛於謙的一番話,基本上算是打臉了。

壓根沒有理會她的懿旨,而是在自說自話。

換句話說,她的詔命被直接無視了!

沒有駁回,但是同時也沒有提起,直接當做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

這簡直比直接駁回她的懿旨,更讓她難受。

一時之間,孫太後被氣得胸前起伏,臉色都是一白。

看的朱祁鈺心中不由得暗暗一樂。

數遍他前世今生,可是頭一遭看見孫太後被氣成這個樣子。

雖然明知道不該幸災樂禍,但是他的確忍不住。

不過話說回來。

這也能夠看出,孫太後的政治定力不夠。

這種事情,在朝堂之上,簡直不要太常見!

且不說,這隻是一道連口諭都算不上的懿旨。

便是真正的聖旨,在真正走完程序,下發到六科之前,大臣們都不會太過在意。

畢竟朝政是大家商量著辦的,斷沒有君上一人,一言而決的道理。

何況,於謙眼下麵對的,還不是正經的皇帝。

所以他拒絕起來,根本就是毫無負擔。

孫太後掃視一周。

見沒有任何一個朝臣出麵,指責於謙不對,便知道自己剛剛的舉動太冒失了。

按下心中怒意,孫太後感到一陣頭疼。

就這麼將攝政大權交給郕王嗎?

她暗暗瞥了一眼坐在旁邊椅子上,病懨懨的朱祁鈺。

心中總覺得有幾分不舒服。

尤其是,剛剛見到朱祁鈺如此冷靜而又條理分明的分析過眼下的局麵之後。

孫太後更加生出了幾分不安。

想了想,孫太後問道:「郕王,於謙進諫,要哀家將朝廷庶務託付於你,你怎麼看?」

我坐著看……

朱祁鈺心中腹誹一句,卻仍舊起身道:「聖母,此等大事,當諸臣於聖母斟酌而定,臣不敢多言。」

這個時候,他才不去出什麼風頭呢!

雖然前世今生的情況略略有所變化。

但是他相信,有了剛剛的那番話,在場的大臣們心裡都該清楚,誰才能真正坐鎮京師。

何況,在這些固守規矩的大臣們眼中,本就不可能允許一個沒有皇帝詔命的太後直接插手朝政。

皮球被踢了回來,孫太後忍不住揉了揉額頭。

她越發感覺這個郕王和以前不同。

這兩句話看似平常,但是實際上,卻暗含機鋒。

朱祁鈺看似什麼都沒說,但是卻留了個話頭。

他不說答應,也不說不答應,而是說,讓她和諸大臣商量。

那麼也就是說,她接下來,肯定要問在場群臣。

但是問他們?

瞧瞧於謙那副理所當然的嘴臉,孫太後不用想就知道他們要說什麼。

短短的猶豫了一瞬。

孫太後還是決定,不去聽那些她不想聽的話,直接道。

「皇帝出京之前曾對哀家說過,待大勝回京之後,便擇日冊封儲君。」

「如今皇帝失陷於敵手,京中恐人心惶惶,朝廷亦不可一日無主。」

「哀家之意,當命禮部擇吉日,立長哥兒見深為太子,以安天下之心。」

「皇帝回京之前,一應庶務,由郕王監國輔政,諸位意下如何?」

許是孫太後有些累了。

懶得再多打什麼機鋒,直接便將自己的意思說了出來。

前頭的幾句話,理所當然的被群臣直接忽略。

說什麼皇帝出京前說過,不過是個由頭而已,重點在後麵兩句話。

立太子,定儲君,以安天下之心!

安什麼心?

當然是皇帝萬一回不來,朝臣們該如何站隊,官軍百姓該效忠於誰的心。

除此之外,另一句話也十分耐人尋味。

於謙進諫的時候,說的是「命郕王總攝大政」。

到了太後這,變成了「命郕王監國輔政」。

一個總攝,一個輔政。

這二者之間的區別可大了去了。

於謙的意思,是將京城大權,全部託付到郕王的手中,一切由郕王做主。

孫太後的意思,是要先立太子,然後將京城大權託付到太子手中,最後由郕王代行太子權柄。

看似沒有什麼區別,隻是差了一道程序,到最後都是郕王來總政。

但是稍微有些政治敏感度的人都清楚,這二者可大大不同。

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名分。

如果是按照於謙的辦法,那麼京城大權本身就是在郕王手中。

除非皇帝回歸,不然的話,沒人能夠從郕王手中奪權。

但是如果按孫太後的辦法,那麼就不一樣了。

權力屬於太子,郕王隻是輔政。

那麼就可以換人!

雖然皇室宗親是最適合輔政的,但是勛戚大臣,文武百官,也都是可以輔政的。

如此一來,想要罷黜郕王的權柄,就容易的多。

在場大臣都是宦海沉浮多年之輩,但是也是頭一次遇見這種情況。

雖然轉念一想就明白了其中的差別,可到底該如何表態,卻皆是犯了難……

</br>

</br>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