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九章:勛戚三脈(2 / 2)





自然不可能是一上來就自己統領大軍,拚殺得功,而是由指揮使,參將等等低階的軍職做起,一步步的累積戰功。

那麼在此過程當中,他們不自然的就會慢慢融入高級勛戚這個集團當中。

這其實很容易理解,他們從一開始征戰,就在主帥帳下聽命,而能當主帥的,本身就是太宗勛戚。

他們跟隨著主帥得到功勞,自然就會被納入主帥的關係網當中。

等到他們封爵之後,又通過姻親關係,進一步加固這種關係,自然而然的,也就融入了原本舊有的勛戚勢力當中。

想明白了這一點,朱祁鈺頓時覺得有些豁然開朗。

前世的時候,他因為土木之役,對於京城剩餘的勛戚,實際上產生了強烈的不信任感。

所以他並不曾如此詳細的去了解勛戚的情況,而是選擇一方麵信重文臣,一方麵自己扶持新的勛戚。

可他卻沒有想過,他扶持起的勛戚,雖然是受他恩典得到最後一步的賜封。

但是在這之前,他們在軍伍的漫長時間,早已經和舊有勛戚產生了各種各樣的聯係。

而且,在京城勛戚已經把持武將一脈大權的情況下,這些新晉的勛戚,不可避免的,要融入舊的體係當中,才能站穩腳跟。

畢竟,他們勢單力薄,麵對著三十多家太宗勛戚的聯合,除了妥協,沒有別的路可走。

於是朱祁鈺開口問道。

「所以你的意思是,要釐清勛戚的勢力脈絡,需得從最開始,太宗賜封之時的勢力劃分入手?」

既然之後所封的勛戚,都不可避免的要融入舊有的關係網當中。

那麼想要理清楚其中的脈絡,就隻能追根溯源。

大明最開始的一批勛戚,雖然是太祖所封,但是因為遷都的緣故,現在掌權的勛戚,源頭無疑就是太宗所封的那三十多家。

李賢點了點頭,道。

「陛下英明,朝中對太宗勛戚,多以一脈視之,但是實際上,這些勛戚卻劃分為三脈。」

「老臣不才,將這三脈劃分為燕王府一脈,靖難一脈,及北征一脈。」

朱祁鈺仔細的將這三個詞咀嚼了一番,好奇心卻是越發重了,沒想到被朝廷慣常視為一體的太宗勛戚,竟還有如此細致的劃分。

不過他沒說話,而是等著李賢繼續解釋。

「所謂燕王府一脈,即是太宗皇帝潛邸之時,燕王府舊臣,因靖難之功得封。」

「靖難一脈,則是太宗皇帝起兵之後,各地歸附的將領,雖同是因靖難之功得封,但卻和燕王府舊臣,並非一脈。」

「而最後一脈,即是未參與靖難,或在靖難之中功勳不彰,隨太宗皇帝北征而得爵的勛戚。」

「這三脈勛戚,基本上便是如今京中勛戚,最初的格局。」

話至此處,朱祁鈺忍不住開口問道。

「李卿,照你所說,這三脈豈非也是按照封爵先後順序所分?」

李賢自然知道天子心中的疑惑,便道。

「陛下所言甚是,不過這三脈勛戚,之所以會分化,是因為他們和其後新晉的勛戚不同。」

「這三脈勛戚來源不同,卻是同時代的人物,以封爵時間而論,自然是燕王府一脈早於靖難一脈,靖難一脈早於北征一脈。」

「但是若以年齡而論,北征勛戚,並不一定比燕王府一脈要年輕,甚至可能更加年老。」

「因此,三脈勛戚,各自有自己的背景關係,相互並不服氣,在太宗時代相互爭鬥多年,最終奠定了如今的勛戚格局。」

「至於之後的勛戚,皆是在格局已成之後加入,自然隻能融入其中一脈。」

原來如此……

朱祁鈺好奇的開口問道。

「那李卿你,又屬於哪一脈當中?」

</br>

</br>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