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三十二章:密奏製度(1 / 2)





就在老大人們都在愣神的時候,一旁的王翱卻率先明白了過來,開口道。【Google搜索.com】

「陛下,臣以為,可以將禦史奏事,分為明奏和密奏兩種。」

「明奏便如臣所說,不得擅自議論未下朝議之政,諫諍君上,需有上官同奏,如此,可限製科道官員隨意濫用諫諍之權,擾動朝議。」

「除此之外,可另許科道密奏之權,密奏專加鈐記,不送通政司,直送內閣,經票擬後直送宮中,不向外界泄露內容。」

「和明奏不同,密奏內容,禦史可議論朝政,直諫君上,稟報地方狀況,彈劾朝臣,若查有實據,則以密奏下朝議,儘行處置,若有錯漏,因其密奏,亦不會擾動朝議。」

「如此一來,諸禦史顧慮儘去,自能澄明風氣。」

六科十三道,人數眾多,主要就多在十三道禦史,滿額定製的禦史,甚至能超過百位。

這些人集中在京師的,其實並不算多,大多數都在地方巡視。

但是顯而易見的是,雖然說是到地方去巡查,但是,若是在地方查出問題來,一則會招惹地方官,容易受到報復打壓,二則名聲收獲也不夠大。

巡查地方,查出問題來,也是本職,最多考評的時候上個台階,但是,想要積攢士林當中的聲名,卻需要很長的時間,相對而言,有風聞奏事的傳統在,諫諍君上,明顯是個穩賺不賠的買賣。

除此之外,還有一點原因就是,身為科道官員,說白了,靠的就是彈劾別人。

但是,這種事情需要碰運氣,有些時候,巡查的地方就是管理很好,沒什麼大事,上奏也沒的說,再說了,官場上盤根錯節,地方有實權的官員們,跟京中的大佬們,多多少少有些關係。

遇到大事彈劾的話,很容易遇到官官相護的情況,被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如此一來,就算是為了完成業績,科道官員們,也喜歡在朝廷大事,天家小事上發表自己的看法。

了解不了解不管,對朝廷有用沒有用另說,總之,先把奏本遞上去再說,這種奏本,安全性高(指不會得罪別的大臣),又能積攢名望(指關心社稷,心係朝廷),而且,還能落得個直諫的好名聲,何樂而不為呢?

但是,如果要是換成了密奏,就不一樣了。

首先,既然是密奏,那麼說明,除非內閣和皇帝主動公布出來,其他人不會知道內容是什麼。

既然如此,那麼那些想要藉口諫諍君上,邀名買直之輩,自然也就失去了上奏的意義。

更重要的是,有了這層保密措施,上奏之前,禦史們不用擔心,自己的奏本被攔截,或者被地方官提前知曉,然後暗中使絆子,自然能放開上奏。

從這個角度而言,王翱的這個主意,的確算是兩全其美。

但是……

「密奏之製,的確是個好辦法,但是,既是密奏,為何要先送內閣,直送宮中,豈不更好?」

王翱的話音落下,一旁的王文皺著眉頭,便提出了質疑。

所以說,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

剛剛兩位王老大人,還在聯手擠兌陳鎰,現如今,聽到王翱夾帶私貨,暗搓搓的擴大內閣的職權,王文立刻就反戈相向。

與之相對的,還有陳鎰,也緊跟著搖頭,道。

「天官大人所言有理,首輔所言,固然能夠打消禦史們的顧慮,但是,首輔可曾考慮過,禦史們之所以隻能明奏,是因為他們手掌監察百司之權,同樣要受百司監察。」

「若予其密奏之權,那麼,必然有宵小之輩,藉此機會在陛下麵前搬弄是非,雖不會擾動朝議,但是,卻易蠱惑君上。」

「而且,群臣不知諫奏內容,必會引得人人自危,如何一心用事?」

於是,頃刻之間,這殿中從王翱和王文聯手對付陳鎰,變成了王文和陳鎰聯手對付王翱。

不過,仔細聽下來就會發現,王文和陳鎰雖然都在反對王翱,但是,觀點還是有很大的差別的。

王文隻是不滿於,王翱將密奏包攬在內閣手中,因為如此一來,內閣的職權必然會擴張。

在朝廷當中,掌握的信息多少,向來是做出判斷是否精準的很大依據。

能夠走到他們這等地位的人,自然更能意識到這一點。

內閣因為有票擬權,所以,在獲取消息上,本就比其他的大臣更具備優勢。

如果說,密奏隻送內閣,那麼,就如陳鎰所說,對於禦史們到底上奏了些什麼,他們這些人都兩眼一抹黑,反倒是內閣知道的清清楚楚,那怎麼能行?

說白了,王文覺得密奏可行,但是,交給內閣不可行,陳鎰就更進一步,直接否定了密奏的作用。

麵對著兩個人的質疑,王翱倒是平靜以對,對著上首的皇帝拱了拱手,道。

「陛下,天官和總憲的顧慮皆有道理。」

「如總憲所言,密奏製度,必然會有宵小之輩搬弄是非,憑空誣陷,但是,以如今科道的風氣,難道沒有密奏,這種狀況就沒有了嗎?」

說著話,王翱轉過身看著陳鎰等人,斬釘截鐵道。

「出現這種狀況的最大緣由,是科道有風聞奏事之權!」

「所以,是不是密奏,科道官員都會捕風捉影!」

聞聽此言,陳鎰眉頭一皺,就要開口反駁。

王翱這分明是在強詞奪理。

的確,搬弄是非,捕風捉影,是風聞奏事的副作用。

但是,他也並不是想說現如今的科道乾乾淨淨,而是意在強調,朝臣對科道的反監督作用。

清流科道的共同特點,就是重名!

這種風氣之所以形成,就是為了避免科道官員隨意攀誣,如果換了密奏,那麼,朝臣不知道諫奏內容,自然,這種製衡的作用也會消失。

現如今固然有鋌而走險之輩,但是,大多數的人,無論是自身清正,還是礙於聲名,總會有所收斂。

可是,這種製衡作用一旦消失,那麼,可以想見的是,這種搬弄是非的事,一定會層出不窮。

現如今,王翱就是在故意混淆這兩個概念。

不過,還沒等他開口反駁,王翱就繼續道。

「當然,風聞奏事是為了暢通言路,總憲的意思,本官也明白。」

「正因於此,本官才說,奏疏不能直送宮中,而要送內閣票擬後再送宮中。」

「陛下英明睿智,縱然有宵小之輩搬弄是非,亦能洞察其心,但是,後世之君未必有陛下如此聖明燭照。」

「內閣所設,便是為了以備諮詢之用,密奏送至內閣,必有閣臣票擬,協助陛下,辨明忠奸是非。」

「如此,既可以起到保密的作用,又可以避免陛下被蒙蔽蠱惑,豈非兩全?」

啊這……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