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三十二章:密奏製度(2 / 2)





王文愣了愣,他卻是有些意外,沒想到還能這麼說。

不過,仔細想想,好像也的確是這個道理。

大家都是老江湖了,雖然說有些時候窗戶紙戳破之前,可能會有考慮不到的地方,但是,王翱一挑明了之後,大家對密奏製度,也都大致有了自己的認知。

其實,也沒什麼好揣測的,眼前就有一個模板擺著呢。

錦衣衛!

說白了,這種密奏製度,並非王翱獨創,而是早就有了,一直以來,朝廷的監察體係都不止一套。

六科十三道是規模最大的體係,但是除此之外,還有錦衣衛和東廠,儘管職權當中沒有寫明有監察之權,所以時常被人忽略。

但是,這兩個機構,卻實實在在的承擔著監察的職責。

六科十三道的規模大,監察的內容也更加廣泛,從糾察官邪風紀,到瀆職枉法,上到六部,下到地方府衙,縣衙,皆在監察範圍之內。

相對而言,錦衣衛和東廠的規模小,監察的內容也相對單一,錦衣衛主要負責偵緝巡查,但是實際上,主要用於監察京城中的官員,是否有謀反,結黨等大罪。

當然,一般情況下,這種情況很少,所以現在,錦衣衛更多的用於偵緝刑案,逮捕大臣,暴力機構的屬性更加明顯。

至於東廠,在如今這位舒良公公的帶領下,勢力越發壯大,雖然不涉朝局,但是三教九流,無所不包,論市井消息,京城輿論的動向,沒有人比東廠更加拿手。

不過,東廠畢竟是內宦管理,所以和朝廷不能算是一套體係,暫且不提,單說錦衣衛,向來直屬於皇帝,錦衣衛搜集到的消息,上呈的奏疏,向來不經任何衙門,密奏皇帝。

這是慣例,打從洪武時期,就是如此了,不是什麼新鮮的事兒!

現如今,隻不過是把這一套,應用到了外朝的科道身上而已。

當然,科道官員和錦衣衛,畢竟還是不一樣的,從本質上而言,錦衣衛對皇帝負責,但是科道官員,是對江山社稷負責。

所以,錦衣衛對皇帝的旨意唯命是從,但是,科道官員除了監察權之外,還保留有對皇帝的諫諍權。

這就導致了,密奏製度如果用在科道的身上,必然要加以改進,一是入陳鎰所說,防止有宵小之輩搬弄是非,蠱惑聖聽,二是……

這一點不太好說出來,但是,在場的大臣卻都有共同的默契,那就是,不能讓科道完全變成錦衣衛的翻版,不然的話,失去了科道的製約,皇權極度膨脹之下,很容易會將大明再度引上歧途。

太上皇就是很好的例子,當今陛下固然聖明,但是,他們更要考慮以後,從這個角度而言,引入內閣參與,的確是一個很好的辦法。

如王翱所說,內閣的職能本身,就是參讚機務,以備諮詢,所以,預聞政務是理所應當的。

而且,內閣設在宮中,和外朝衙門不同,人員簡單,尤其是現在,內閣和翰林院切割之後,二者不會相互兼職,所以,內閣也甚少和其他衙門有所往來,保密性也相對較強。

這麼看來……

臥槽?!

王文怎麼覺得,自己好像有點被說服了呢?!

再看王翱那副寵辱不驚的勁兒,王老大人忍不住哼了一聲,沒再說話,與此同時,陳鎰也沉吟著,沒有再開口說話。

見此狀況,朱祁鈺總算是開了口,道。

「朕倒是覺得,首輔所言,是個不錯的辦法!」

他這個天子說話,和王翱的份量自然不同,話音落下,朱祁鈺便見得陳鎰臉色仍有擔憂,似乎想開口說什麼。

不過,他卻抬了抬手,止住了對方的話頭,道。

「朕知道,諸卿對此還有疑慮,但是,如今說什麼都是紙上談兵,總憲擔心的,可能會發生,也可能不會,即便是發生了,是在朝廷能夠承受的範圍內,還是在朝廷不能承受的範圍內,也未可知。」

「諸卿皆是為國家計,這一點,朕明白,但是,朕總覺得,該嘗試的還是要嘗試一下的,朝廷現在還沒有到,連這點改變都折騰不起的地步。」

「這樣吧,就先按首輔說的辦,自今日起,未涉科道官員執掌之地朝事,非下廷議,科道官員不得妄議明奏,宗親之事由當地官員及巡道禦史覆奏,涉天家事務,都給事中及僉都禦史以下,不得獨奏,需有上官同奏,如上官不許,方可獨奏。」

「另賜科道官員鈐記一枚,由禮部鑄造,鐫刻姓名及密奏字樣,凡加蓋此鈐記者,任何衙門,官員不得擅自拆封,通政司僅錄上奏官員姓名及到京日期,不再存留副本,直送內閣後,由內閣大臣親自拆封,票擬後原本送入宮中,不得另行抄錄,未得聖旨,不得向其他官員泄露奏疏內容。」

這番話說下來,其他的大臣自然不好再說什麼,隻能低頭領命,道。

「臣等遵旨!」

「嗯……」

朱祁鈺點了點頭,道。

「不過,除了這些之外,還有一樁事。」

「今日朕召諸卿議事,還是為了整頓官場風氣,剛剛已經說了,科道是澄清朝廷風氣之本,所以,科道補缺須得抓緊。」

「科道人員不足,自然監察百司各道有心無力,這是吏部之事,須得天官多多費心。」

打了巴掌,自然也要給甜棗。

或者說,剛剛的這些措施,其實並不能完全算是巴掌,這些措施除了具備限製科道的諫諍權這個作用之外,實質上還擴大了科道的監察權,讓他們擁有了原本隻有朝廷重臣才能擁有的直奏權。

儘管是不完整版的,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在風聞奏事的加持下,這種密奏製度,必然會使得言官們對地方的震懾力大幅度加強。

畢竟,原先的時候被彈劾了還能知道風聲,但是現在,指不定什麼時候,就會被參上一本。

從這個角度而言,科道的權力肯定是加強了的。

當然,這畢竟是限製了科道們的諫諍權換來的,所以,必要的安撫還是要的,事實上,這也是在場大臣們有所預料的是。

言官對天家的過分關注,是天子一直不願意重用科道的原因,如今,這個問題被基本解決,那麼,為了整頓官場風氣,科道勢力崛起,是必然的事。

而這第一步,自然是要有足夠充足的人手和力量!

不得不說,王文在對待天子的聖旨的時候,還是足夠恭謹服從的,不論心中如何作想,但是,他領旨的速度卻很快。

「臣遵旨。」

拱手領命後,王天官很快做出了反應,沉吟片刻,他又開口道。

「陛下,如今科道雖有缺額,但並不嚴重,此次銓選,需要補足多少人,該以何標準補足,請陛下明示!」

()

1秒記住網:

</br>

</br>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