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九十一章:成國公的算計(2 / 2)





這才是朱儀真正的底氣!

如果天子打算整頓軍府的話,那麼,代表著英國公府的張輗,是最好的選擇。

首先,作為勛貴最頂層的公府之一,英國公府本身就對軍府當中的許多武臣,有著龐大的影響力。

這種影響力,一方麵體現在,許多武臣的靠山,本身就是英國公府,另一方麵則體現在,現如今在任的許多武臣的人脈關係,乃至是暗地裡的一些不端行為,英國公府都知道的清清楚楚。

所以,隻要英國公府肯查,那麼,必定能夠查的徹底,這是張輔當年留下來的,最深厚的底蘊,也是如今的諸多軍府武臣,對英國公府忌憚至深的原因所在。

其次便是,英國公府屬於勛貴集團的一部分,所以說,英國公府來出手整頓軍府,隻要操作得當,完全可以變成勛貴內部之間的利益鬥爭,如此一來,麵對的就不是整個勛貴集團,阻力自然會大大減小。

除此之外,如今的成國公府和英國公府,已然成聯手之勢,如果張輗上位,那麼,成國公府必然全力相助,兩大公府加持下,整頓軍府成功的概率,必然會大大加強。

而唯一的困難之處,就是天子的態度!

也怪不得,朱儀和張輗二人一直有恃無恐,說白了,他們選擇這個時機提出要整頓軍府,就是為了從天子手中拿到主動權,現如今,他們不是在懇求天子,而是……在和天子談判!

天子顯然也意識到了這一點,目光在朱儀和張輗的身上逡巡著,但是,最終卻並沒有多說什麼,反而是很快轉向了一旁的其他大臣,沉著臉問道。

「剛剛的奏疏,諸位先生也看了,你們覺得,有必要在此時,整頓軍府嗎?」

啊這……

在場的一乾大臣麵麵相覷,一時之間犯了難。

事到如今,局勢其實已經很明顯了,天子之所以並沒有對剛剛朱儀的那番話表態,就是因為很清楚,朱儀說的有道理。

所以換句話說,張輗上位,是整頓軍府的最佳選擇。

畢竟,張輗的這份奏疏當中,明顯留了一手。

在場的一幫大臣都是眼明心亮,自然早已經意識到,張輗的手中絕對不是沒有切實的證據,而是,如果他不能成為軍府的掌印官,那麼,這些證據他絕不會拿出來。

也就是說,即便是換了其他的勛貴大臣負責此事,那麼沒有英國公府相助,最終大概率也是雞飛蛋打,徒勞無功。

如果說不想讓張輗上位,那麼唯一的辦法,就是將此事置之不理。

顯然,天子現在問他們,就是這個意思,但是……

幾位老大人相互對視了一眼,皆是有些為難,按理來說,他們肯定是不希望軍府的勢力繼續壯大的。

但是,張輗等人這個時候呈遞奏疏,其中用意之一,便是阻止天子動兵。

儘管之前的時候,天子曾經對他們提過,此次不會開戰,但是,架不住這段時間以來,朝廷上下流言傳的有點過於洶湧。

而且,天子的種種舉動,也確實很難不讓人懷疑,他老人家是不是在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畢竟,往常時候,天子也不是沒有耍無賴的時候。

那回回儀典之上,需要向太上皇行禮的時候,明明是說好了的儀注,天子提前也沒說什麼。

可到了開始的時候,他老人家就開始對禮官的指引當耳旁風,他們這幫人除了事後抱怨幾句,誰又能真的把天子怎麼著不成?

所以,到底該怎麼選?

一眾大臣尚在猶豫,但是,一旁的武臣當中,已經有人站了出來,開口道。

「陛下,臣以為方才張同知之言,乃謀國之策,今日張同知已然在早朝之上,當眾呈遞此奏,若是朝廷沒有反應,那麼,軍府上下反而會惶惶不安,故而,臣以為此事不可耽擱下去,應當儘快命得力大臣徹查,以安群臣之心。」

循聲望去,開口之人,卻是左軍都督府都督同知王欽。

王欽之父王同,曾經官至軍府都督,雖是追贈,但也算是武臣當中的世家了,至於王欽自己,早年間曾在定西候蔣貴帳下效命,也算是身負軍功。

雖然之後便進了軍府,並無太出色的表現,但是,他有一層特殊的身份,那就是成國公朱儀的母家舅舅。

他這麼一站出來,在場的許多大臣也想了起來,當初天子選秀,京城當中不知從何處傳出流言,說朱儀欲借選秀,送女子入宮,圖謀復爵,此事鬨得沸沸揚揚,傳的有鼻子有眼的,其主角,就是這王欽的嫡長女。

為了此事,後來天子還特意下了一道旨意,答應會為王欽之女親自賜婚,並特恩準以縣主之禮送嫁,才最終平息了謠言。

這個時候,王欽站出來,顯然,是為了給朱儀搖旗吶喊,所以說,這實際上才是勛貴們最讓人頭疼的一點,關係之間盤根錯節,牽一發而動全身。

王欽的話,顯然並不是天子想要的,因此,天子隻是看了王欽一眼,但是,並沒有開口說什麼。

見此狀況,其他的一眾大臣正在猶豫自己該怎麼說,卻見得武臣當中,又有一人站了出來,道。

「陛下,臣以為此舉不妥!」

「正因軍府積弊已久,所以,才需要從長計議。」

「如今,邊境局勢緊張,雖有昌平侯坐鎮,但是倘有不諧,亦需調動大軍,若調大軍,則軍府安定不可忽略。」

「況且,便如幾位大人所說,軍府上下風氣已壞,若要整頓,必定牽扯諸多,故而,這並非軍府一家之事,實是整個朝廷之事,尤其是需要兵部的配合。」

「如今,整飭軍屯一事尚未收尾,於少保尚在京外未歸,兵部恐無暇再顧此事,如此種種,皆需考慮。」

「故此,臣以為整頓軍府一事,需要多加商議,不可操之過急。」

</br>

</br>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