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章:反客為主(2 / 2)





金尚書默默地在心裡補了一句。

不過,這些人顯然並不清楚金濂此刻的表情意味著什麼,在得到『承諾』之後,達巴拉乾轉向一旁的楊傑,冷聲道。

「楊大人,好久不見!」

楊傑坐在對麵,麵容含笑,仿佛對麵的人不是來要他的命的,而是許久未見的老朋友一樣,輕輕頷首道。

「達巴拉乾,好久不見,你的精神,比上次見麵時要差多了,我之前提過的武夷山茶,剛好總兵府中還有,稍後結束了,我拿一些給你。」

這番話一出,就連金濂也不由將目光轉向了楊傑,其餘的使者看著達巴拉乾的目光,則隱約有些不同。

與之相對的,則是達巴拉乾陰沉的臉色,他望著楊傑,道。

「這麼說,楊大人是承認,到過我察哈爾部了?」

見對方一點都不給麵子,楊傑似乎有些遺憾,臉上的笑意漸漸收斂,他輕輕靠在椅背上,不鹹不淡的道。

「是,去過。」

「那請問楊大人,身為大明官員,為何要不遠千裡,到我察哈爾部前來?」

達巴拉乾步步緊逼,口氣凜然。

與之相對的,則是楊傑的氣定神閒,輕輕抬起頭,楊傑的臉上透著一絲戲謔,但是口氣卻正經的很,道。

「說起此事,我倒是要問問察哈爾部。」

「先前,爾草原各部自願向我大明臣服朝貢,我皇帝陛下仁慈憐憫,有感於草原苦寒,蒙古部族缺衣少食,故而特旨降恩,同爾五大部族開放互市,命皇店與爾進行交易,互市一開,草原無數牧民得有生計,各部貴族亦可享我大明物產,此為天恩也。」

「然則,各部不思報效,反而縱容賊子,私下掠我邊境,更有甚者,勾結不法商賈,走私貨物到草原上,破壞互市條例,我此次前往草原,不為別的,正是為了追查邊境走私一事,原以為,走私之事是一些不通互市的小部落,卻不曾想,查到最後,查到了察哈爾部身上。」

「察哈爾部受我陛下天恩,卻私下不遵信義,破壞互市,不知此事,達巴拉乾你,就沒有什麼想解釋的嗎?」

這倒打一耙的語氣,讓達巴拉乾頓時瞪大了眼睛。

他怎麼都沒想到,楊傑會說出這種話來。

要知道,察哈爾部的確和一些商隊私下保持著交易,但是,這其中大部分,都是那些商隊自己找上來的,何談勾結之說?

更何況,這楊傑本身就是跟著商隊來的,竟然說什麼是來追查商隊走私的?

這簡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達巴拉乾愣在原地,一時不知道該作何回答。

但是,作為有豐富朝堂經驗的金濂,顯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所謂談判,就是無儘的扯皮和歪樓,這一點,金老大人熟稔的很,當下,便把臉色一沉,道。

「本官竟不知,還有此等事情,貴使可知道,我陛下早有旨意,禁止民間走私貨物,此乃重罪,察哈爾部既然對我大明臣服,自當尊奉陛下聖旨,何以暗中同走私之輩保持聯絡,破壞互市?」

啊這……

雖然明知道對方是在借題發揮,但是,這話從楊傑的嘴裡說出來,跟從金濂的嘴裡說出來,壓迫感是完全不一樣的。

達巴拉乾皺著眉頭,正欲開口,一旁的楊傑卻陰陽怪氣的道。

「總督大人這就苛求了,察哈爾部可是草原上有數的大部落之一,休說是暗中走私了,就是縱容手下部族擾邊,也是稀鬆平常的事。」

「更何況,我此次前往草原,可是見到了不少察哈爾部的貴族,他們當中,有不少人都覺得,大明開放互市,是畏懼草原實力,不得不為,又怎麼會在意陛下曾經下過的旨意呢?」

話音剛落,一聲冷哼傳來。

眾人抬頭望去,卻見發出聲音的,正是身著甲冑,陰沉著臉的楊洪,這位老將目如鷹隼,冷冷的望著對麵的一眾人,話卻是對著金濂說的。

「金總督,本侯早就說過,彼輩虜賊,畏威而不懷德,當初朝廷欲開互市,本侯便曾上疏陛下,以為不可,然而朝中諸臣,皆以為王道德化,可昭人心,覺得隻要開放互市,便可讓草原各部對大明心悅誠服,如今如何?」

「彼輩不僅不思感念陛下天恩,反而視朝廷禁令,互市條例如無物,勾結商賈,走私貨物,借私下交易之際劫掠邊境,如今更是敢陳兵邊境之外,要挾大明交出從三品朝廷命官,若再縱容下去,恐怕下一步,就是該要我大明獻城割地了。」

「如此忘恩負義,不識恩德之輩,早該禁絕互市,任其自生自滅,搗其巢穴,揚我邊軍之威!」

一番話,說的寒意森森,殺氣四溢。

以至於,在場的幾個使者,似乎都感受到,有一併無形的刀子,好似已經架在了他們的脖子上一樣。

楊洪這話,要說沒有幾分私人怨恨在內,怕是沒有人信,但是問題就在於,即便是摻雜了私人情感,可楊洪的身份地位擺在那,重要的不是他因何而起的殺機,重要的是,他手中握著宣府大軍,有這個能力能起殺機。

一眾使者都沒有想到,他們原本是來興師問罪的,結果這一轉眼,竟成了被質問和威脅的對象。

這番角色轉變來的太快,以至於很多人都沒反應過來,不過很快,他們的目光就看向了一旁的達巴拉乾。

他們幾部雖然是聯合而來,但是,也僅僅隻是短暫的聯合而已,對於各部內部的情況,互相都是不清楚的,也不可能清楚。

所以,這個時候,就算是他們想幫察哈爾部辯駁,也沒有辦法,所幸的是,達巴拉乾在短暫的愣了一下之後,也很快意識到,不能再繼續由對方把持話語權了。

要知道,此次前來之前,他們都覺得,大明不會輕易開戰,但是隨著楊洪的到來,以及金濂在談判過程當中的強硬態度,再加上宣府這些日子,真真假假到處傳的,說是大明的皇帝正在暗中找機會動兵開戰,這種種跡象,都讓他們開始動搖起來。

這種情況之下,一旦讓對方拿到了切實的理由,說不準真的會藉機開戰,他們此來,可不是為了真的要打仗的……

()

1秒記住網:

</br>

</br>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