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二十五章 議定(1 / 2)





一旁的陳堯左雖然沒有明確表露自己的態度,但在座的人對他都很熟悉。【Google搜索.com】

單從陳堯左平時所做的詩詞而言,他必然是重策論一派的。

如今,詩壇中最流行的莫過於西崑體。

楊億、劉筠、錢惟演、李宗鍔、李維、張詠、錢惟濟、丁謂、崔遵度等人,皆是西崑體的代表人物。

西崑體流派的扛鼎之人,哪個不是當世名流?

上有所行,下必有所效。

類比到後世,楊億等人便是當世之頂流,他們推崇的東西,自然會受到旁人的追捧。

這些追捧之人,或是出於功利,或是出於欣賞,或是出於盲從,簡而言之,西崑體便是詩壇之主流。

然而,陳堯左雖然也是當世之名流,但他的詩文中卻沒有西崑體的華美。

同時,也沒有過度的追求凋琢堆砌。

在某種意義上,西崑體詩人和大名鼎鼎的苦吟派(唐朝賈島)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兩者不同的是,苦吟派講究的是推敲,而西崑體則是更上一層,不僅要切合時宜,還得華麗。

有沒有言之有物,不重要,就像是穿著香奈兒,背著愛馬仕的貴婦,越華麗越好。

因此,眼下的宋體詩(西崑體),也失去了唐詩的精髓。

眾所周知,群眾才是歷史的創造者。

脫離群眾是一件很危險的事,而以西崑體為首的詩人,大多都是世家名流。

而這,也是西崑體衰落的根本原因。

反觀陳堯左,他的詩文雖然不夠華麗,但卻學到了唐人的神,也更加貼近實際。

所以,陳堯左先天便是傾向策論的。

眼見魯宗道、章得象,先後盛讚以策論取士,宋綬頓時明白,取士標準的更易,已是大勢所趨。

想到這裡,宋綬便不再繼續爭論。

因為那樣毫無意義!

官家是大宋天子,官家的意誌便是大宋的意誌。

宋綬沒了聲音,策論和詩賦的討論也就隨之結束。

沒過多久,這場召對也跟著結束了。

此次殿議不僅確認了省試的取士標準,同時也明確了省試的考試時間。

二月上旬,省試,三月下旬殿試,四月臨軒放榜。

當然,李傑隻是定下了一個大體的時間區間,具體的日期交由兩府大臣和貢舉官共同參訂。

待到他們的意見統一後,再行上報。

……

……

……

魯宅。

從宮中回到家中之後,魯宗道立馬鑽進了房,倒不是為了考覆貢舉之事。

【認識十年的老書友給我推薦的追書app,換源app!真特麼好用,開車、睡前都靠這個朗讀聽書打發時間,這裡可以下載】

貢舉如何操辦,自有定製,他是考試的主考官,這些禮節上的俗物,不需要他操心。

他去書房,隻是為了躲親近而已。

權知貢舉的差遣中,一個『權』字道儘了這份差遣的性質,這隻是一個臨時性的差遣而已。

但即便如此,權知貢舉官的身份也是舉足輕重的。

畢竟,權知貢舉官有著排定考生名次,以及考生罷黜的權力。

雖然宋朝的做官途徑有很多,除了科舉之外,還有恩蔭等路徑,但誰都知道,進士科最重。

進士出身的官員,升遷速度遠超其他途徑出身的官員。

對於舉子而言,科舉無疑是鯉魚躍龍門的機會。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