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黃道周疏(1 / 1)





黃道周,號石齋,福建鎮海人,他於天啟壬戌年(公元1622年)考中進士,被授予庶吉士,後來曆任侍讀學士。他曾依皇帝旨意明確懇切地上疏陳述意見,奏疏簡要內容為:“近年來,我觀察到朝中大臣們所關心策劃的事物,沒有一件是為了朝廷的實際利益。他們在用人行政方麵,不過是互相推諉、追求私怨報複罷了。自庚午年(公元1630年)春天以來,大家都在熱烈討論邊疆問題,但實際上並不是為了陛下的邊疆安全,而是為了顛覆逆黨而利用邊疆事務,使得原本致力於清除逆黨的人,無緣無故地陷入了邊疆事務的紛爭之中,而對於邊疆要塞的重要性和進退取舍的戰略考量,卻沒有提出任何實質性建議。辛未年(公元1631年)春天之後,大家又熱衷於議論科舉考場之事,其實也不是為了陛下的利益,隻是為了化解個人恩怨而翻攪科場,致使那些原本無關的官員無辜陷入科場爭議之內,而對於科舉的源頭流程、清濁曲折以及改進難易等方麵,也沒有人深入探討。

回顧萬曆末年東林黨諸大臣,像鄒元標、趙南星等二十多人,被閒置了二十年,這種做法導致了朋黨之爭的興起。如今朝廷又無故排擠眾多士紳大臣,隻要有獨立見解的人都會被推向陷阱,以致於國家急需人才之時得不到半個有用之才。凡是那些主動放棄誘餌離開的魚,肯定不會是貪吃的鯰魚;同樣,那些眷戀槽櫪而不肯離去的馬匹,也肯定不是跑得快的好馬。用俸祿和官位來豢養士人,所吸引來的必定是貪圖利益的小人;用懲罰和壓力來驅使人,前來就範的隻會是平庸之輩。現在朝廷大臣們的才能和品性,皇帝都非常清楚,明知他們是小人卻又放縱他們,隻會助長小人的囂張氣焰;明明知道他們是君子,卻又用小人的眼光對待他們,這就導致君子無法成就功業。天下的優秀人才要麼隱居山林,要麼就在朝堂之中。我所認識的一些才俊,如和州的馬如蛟、公安的毛羽健、聞喜的任讚化,都是剛直不阿、有骨氣之人,但他們都被貶斥離去。我還聽說過一些名聲顯著、品質優秀的官員,如青澗的惠世揚、吉水的李邦華,他們如同經過千錘百煉的鋼鐵,名震天下,但我還未有幸領略他們的風采。鄢陵的梁廷棟膽識過人、反應敏捷,筆力雄健清新,將來應該有所大用。在職官員中,有新建的徐良彥擔任大理寺卿,豫章的曾攖任職福建參政,金華的朱大典任天津兵備,紹興的陸夢龍被重新任用為籓司,武進的鄒嘉生則在陝西擔任參藩,這些人都是傑出出眾的人物,如果讓他們負責一方政務,一定能做出顯著成績。皇帝要想選用人才,必須提倡高尚的道德風尚,推崇仁義之道,不應讓卑鄙小人侮辱有學問、有道德操守的官員。從前太祖皇帝評價人才時,認為拘泥古板不知變通的人最為低下,這是針對那些平庸無能、隻會死讀書的學究而言,並非指那些崇尚聖賢、遵循先賢楷模的士人。”

鄒元標,號南皋,江西吉水人,萬曆丁醜年(公元1577年)考中進士。他因上疏反對張居正喪期未滿而重新任職一事,惹怒了皇帝,被杖責一百,並貶謫到貴州衛,後在軍中擢升,又因堅持原則而離職。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鄒元標被起用為刑部侍郎,升至都禦史,與馮從吾共建首善書院,受到科臣朱童蒙等人的彈劾,鄒元標請求退休離去。後來魏忠賢假傳聖旨剝奪了他的官職,不久鄒元標去世。崇禎初年,朝廷追贈他為太子太保,諡號“忠介”。

趙南星,字夢白,號儕鶴,直隸商邑人,萬曆甲戌年(公元1574年)考中進士。張居正去世後,趙南星被任命在吏部文選考功部門任職。癸巳年(公元1593年)的大考核中,他仔細審閱,公正評判,有一次耳朵裡進了蟲子並成繭都沒察覺。光宗皇帝繼位後,他屢次升遷,最終官至吏部尚書。因與魏廣微、崔呈秀意見不合,趙南星辭官歸鄉。後來遭到逮捕審訊,被誣陷受賄一萬五千兩,被流放到代州充軍。一年多後,崇禎帝即位後大赦天下,但巡撫牟誌夔故意拖延不予釋放,過了三個月,趙南星最終死在了戍所。崇禎戊辰(公元1628年),朝廷追贈他為太子太保,諡號“忠毅”。

任讚化,字參之,聞喜人,天啟壬戌(公元1622年)考中進士,崇禎戊辰年(公元1628年)被選拔為貴州道禦史。他上疏彈劾溫體仁賦閒在家和任職期間的種種不法行為,直言不諱,激怒了皇帝,被貶為河南布政司照磨一職,後經多次升遷,官至陝西參政,最後辭官歸鄉並在家中去世。

十一月,當時黃道周因支持錢龍錫而被貶黜在外,中允倪元璐為此上書說黃道周因為敢於直言已經被貶謫,劉宗周又因為耿直而賦閒在家,天下本就不多的人才,得到了又不能好好使用,今後誰能為陛下儘忠效力呢?但皇帝並未采納他的意見。1.原文中的“駑駘”指劣馬,駑駘之骨比喻資質平凡、才能平庸之人。

2. 原文中的“照磨”,古代的一種官職名稱,主要職責是負責審核文案、勘驗簿書等文書工作。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