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七章:專注拆台於少保(2 / 2)





不過,這老傢夥聰明的很。

一副自言自語的架勢,讓人反駁都不好反駁。

悶著一口氣,陳鎰看了於謙一眼,到底是聲音轉緩了下來,道。

「即便如此,楊信所做也不妥當,他身為宣府副總兵,並非兵部所屬,此事亦非軍務,並不在兩邊總督的權責之內。」

「遇到這等事情,楊信要麼請示總兵官陶瑾,要麼移交協理軍務大臣耿九疇,豈可因於少保一言,而不知會朝廷?」

兵部掌武官選授,但是,就和吏部一樣,兵部隻負責選授考核,卻並非是這些武官的上級衙門。

楊信身為宣府副總兵,他的上級應該是宣府總兵官陶瑾,而他們二人,又分屬於五軍都督府所轄。

所以,陳鎰說的沒錯,從規製上而言,在這件事情上,於謙所說的話,隻能是作為參考,而不是命令。

即便當時於謙有兩邊總督的差遣在身,他能夠下令的,也隻有軍務層麵的事情,而不能阻攔楊信將這種非軍務層麵的事情上奏朝廷。

不過,話說到這,其實,陳鎰的態度已經平復下來了。

事實上,他之所以生氣,是因為楊信欺瞞朝廷。

作為邊鎮大將,這是極犯忌諱的事情。

今日楊信可以對朝廷虛瞞於謙被謀刺之事,那麼明日,他或許就敢攔下緊急軍報,更有甚者,偽造戰功這等事情,之前也不是沒有在邊境發生過。

所以,這種事情一旦發生,必須要嚴懲。

但是反過來,既然楊信知會了於謙,並曾經讓他轉呈奏疏,便說明他沒有欺瞞朝廷的意思。

隻要能夠確定這一點,其他的都沒有必要過多的計較。

如今陳鎰這麼說,隻不過是給自己找個台階下而已。

畢竟,陳鎰也不是老古板,他心裡清楚,規製是規製,實際是實際。

雖然理論上來說,兵部對於他這個宣府副總兵並沒有直接的管轄權,但是,畢竟楊信麵對的,是朝中位高權重,又深得天子信重的的少保於謙。

而且那個時候,不出意外的話,任禮已經將於謙暗查軍屯的事情透露給了楊信。

從如今得到的消息來看,當時的楊信,無論是出於何種緣由,總之,他和楊家在京城的策略保持了一致,也即全力配合朝廷,換得寬免。

這種當口下,楊信自然更不可能得罪於謙。

何況,陳鎰所說的兩條路,前者,宣府總兵官是陶瑾,和英國公府過從甚密,若是告訴了他,前腳說出去,後腳英國公府必然就得了消息。

至於後者,這件事情要上報,最優選肯定是密奏天子,但是楊信沒有直奏之權,也沒有密奏的渠道,而於謙恰好是天子最信任的大臣,又是當事人,讓他回京之後順便稟報,是最好的選擇。

相反的,通報耿九疇雖然合乎規製,但是,這件事情關係重大,楊信和耿九疇關係不深,拿捏不準他在這件事情上的態度。

若是沒得選擇,自然一切不論,可有於謙這麼個更優選擺著,楊信自然不會去找耿九疇。

這中間的緣由,不必太花心思便能想得明白,所以,違背規製是違背規製,實際情況也要考慮。

這個時候,隻要楊洪替楊信認個錯,說自己考慮不周,這事就過去了,陳鎰也不過是想麵子上過得去而已。

然而,台階好找,卻未必好下。

陳鎰說完,楊洪依舊沉默,於謙卻繼續開口,道。

「陳總憲,楊信所做並無不妥,當時,他雖然聽了老夫的勸,答應將此事保密,但是,卻仍然讓我將此事上奏陛下,而我當時,也的確答應了他,回京之後,會將此事寫入巡查軍屯的奏疏,然後上呈陛下。」

……

在場眾人不由一陣無語,別人碰見這種事情,躲都來不及,這位主倒好,像是怕責任攬不到自己的身上一樣往上湊。

與此同時,他們也明白過來,為什麼楊洪麵對陳鎰的質詢,遲遲不肯開口,但卻並不著急的原因。

想來,當初楊信既然敢這麼做,便是篤定,以於謙的性格,即便他最後不上奏,真的到了查問此事的時候,也會出來替他作證的。

不過,就像於謙說的,現在,這件事情的確和楊信沒什麼關係了。

雖然從程序上來說,楊信所做仍然稍有瑕疵,但是,他先是保護了於謙,然後又抓到了賊人,最後還按照規矩,拜託於謙回京密奏。

這般處理的過程,就算是擺到台麵上來,楊信也敢說,換了任何一個人在他的境地,都難以做的更好。

所以,於謙說的不錯,這件事情,真的和楊信沒什麼關係。

但是,和於謙有關係了!

楊信既然拜託了於謙上稟,那麼,如果天子沒有收到楊信的奏報,要麼,是於謙在稟報的時候隱去了楊信的功勞,要麼,就是於謙乾脆沒有像他對楊信承諾的那樣,將此事上稟天子。

以於謙的人品性格,身份地位,前者的可能性基本不存在,那麼,便隻能是……

「陛下……」

猶豫了片刻,陳鎰還是將目光投向了天子。

和楊洪的一乾奏疏一樣,於謙巡邊的奏疏,也同樣沒有對外公布。

而且,身為兵部尚書,於謙本身就直奏之權,如果是那些不需要討論施行,僅僅是奏稟的內容,更是隻有天子一個人看得到。

所以,於謙到底有沒有奏稟,是怎麼奏稟的,恐怕隻有天子知道。

不僅是陳鎰,除了於謙輕輕低頭之外,其他所有人的目光,都望向了天子。

接著,眾人便看到嘆了口氣,沉吟片刻,道。

「於少保給朕的奏報當中,的確曾經提起過此事,不過……」

「在奏報當中,於少保說了諸多事項,幾乎是將巡邊時發生的諸般事端,都詳細寫了。」

「關於這件事情,他隻說了楊信曾通報給他,說在宣府抓到數名混入副總兵府的賊人,意欲投毒製造混亂,後其同夥被楊信所捕,正在審訊,至於,那些賊人的目標是誰,卻並未提及!」

「那份奏疏所述繁多,對此事並未多言,所以當時,朕也並未太過在意,卻不曾想,這背後真相竟是如此之事……」

【如果您喜歡本小說,希望您動動小手分享到臉書Facebook,作者感激不儘。】

</br>

</br>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